国之镇宝《大禹九鼎图述》一卷 · 明 · 王希旦撰 · 林翰校 · 明崇祯时期张英刻本

大禹九鼎图述》由明代王希旦撰著,林翰校对。书内有对大禹九鼎图的阐述,想象中的大禹像及九鼎图像九个样式:洛书鼎、乾象鼎、九河鼎、九州鼎、五岳四渎鼎、九糓鼎、夭乔彚祥鼎、异物灵彚鼎、飞走肇瑞鼎,后附历代帝王鼎类说明。
相传,夏朝初年,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,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,铸造九鼎,象征九州,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、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,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。九鼎,是中国的代名词,以及王权至高无上、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,夏朝、商朝、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。战国时,秦、楚皆有兴师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。周显王时,九鼎没于泗水下。

本书目录
九鼎图述引(朱继祚撰)、叙(夏言撰)、自序(林翰撰)
大禹九鼎图述、题九鼎图述后(王希旦撰)、九鼎图像
附:历代帝王鼎类
跋(马歘撰)

王希旦,明嘉靖时期人,字文周(维周),福建泉州府晋安人。
版本:明崇祯时期张英刻本;来源:日本内阁文库藏本
189页;111MB

资源下载
服务申明:
(注)压缩包文件请用WinRAR解压。
(1)资料存于百度网盘上便于传输。
(2)下载文件后IP不变七天内有效。
(3)古书来自海外公版或古文整理。
(4)学分为赞助性质非古籍原价值。
(5)赞助学分是为域名服务器费用。
温馨提示:
部分古医学、道术秘法非专业勿操作!

评论0